禹州
关闭
Y
禹州

河南大学禹州行:酷暑中的文化寻根与精神传承

禹事汇房产网 2025-07-21 18:49
558

40℃高温炙烤大地,却挡不住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十余名学子探访千年文脉的脚步。7月20日上午九点,正值酷暑初伏,学子们顶着灼人热浪,奔赴河南省禹州市禹王庙,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寻根与精神传承之旅。怀着对中华文明的敬畏与对专业应用的思考,这群年轻人在禹州夏禹文化研究会会长、非遗“大禹神话传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月霞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古老的遗迹与传说,寻找数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奇妙共鸣。


在大家的围拢下,刘月霞老师详细地介绍了禹王庙的来历及禹州大禹文化的遗迹遗存:


“禹王庙始建于夏朝,原本是大禹的祠堂,是大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后为祭奠他父王大禹而修建,称之为‘禹祠’。公元前67年,东汉永平十年,颍川太守黄霸见人民群众都热爱大禹、崇爱大禹,把大禹当作神来敬奉,就把禹祠改成了禹王庙。禹王庙所处的这座山叫禹山,因大禹治理颍淮河时曾经驻扎于此而得名,上边有很多大禹遗迹,如:禹山坡村、禹泉、娘娘泉、五味泉、蛟龙窝、蛟龙骨、祭天坛、大禹洗脚池、试剑石、敖奇石、棺材石等等,每一处遗迹都有一段传奇故事。”说到这里大家都瞪大了吃惊的眼睛。接着在刘月霞老师的带领下,重点参观并讲述了禹王庙、岣嵝碑、明宣宗皇帝致祭大禹的圣旨碑的传奇故事。


刘老师以文献记载、遗迹遗存、民间传说三重互证的方式,还原了大禹文化的立体图景:


禹王庙也叫拉王庙,北宋时期因大禹显灵震慑金兵的传说故事,使这座庙宇升格为民族精神的载体,它承载着厚重的家国情怀;岣嵝碑是闻名全国的禹王碑,被称为“中国八大天书之一”,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它记载了大禹治水踏遍五岳名山,住宿岳麓之野,劈山凿石,疏通河道,艰苦奋斗、公而忘私、以身作则、以德垂范、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明宣宗皇帝致祭大禹的圣旨碑折射出历代帝王对于大禹的崇敬和爱戴;瓦店遗址、古钧台印证了禹州为“华夏第一都”的历史地位。


一段段生动有趣的传奇故事,令河大学子们的心灵擦出新的活力,一个多小时冒着烈日站立在滚烫的石阶上,汗水浸透了衣衫,学子们却由衷感叹:“汗水是对大禹最崇高的致敬!” 生动的故事与厚重的历史交织碰撞,在年轻的心灵中激荡起对中华文明的深切认同与探索活力。


来到巍峨的禹王大殿前,刘老师指着古朴的建筑说:“大禹的成功,在于他深刻理解水性、因势利导的智慧,这何尝不是一种最朴素的系统优化与动态规划?他划分九州、疏浚河道,其思维内核与我们数学建模中的空间划分、路径优化异曲同工。”她巧妙地将古代治水方略与现代数学思维相联结,引导学生们从专业角度重新审视传统文化。


参观结束,河南大学学子小李深有感触地表示:“这次非遗加研学活动很有意义,大禹治水的精神触动我们的心灵,一种强烈使命感油然而生。使我们深深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我们青年学子,有责任用所学的数学工具,去量化、分析、赋能这些过程,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学子们纷纷发言,表示此行收获满满,不仅深入理解了大禹文化的精髓、感受了非遗文化的厚重,更坚定了未来继续研究大禹文化、为传承中华文明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带队王老师总结说:“禹王庙承载的“科学治水”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系统工程时,同样需要精准的“测量”、科学的“疏导”和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大禹的精神,是刻在我们民族血脉中的宝贵财富。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数学人同样可以运用数据建模、统计分析等工具,为解决实际问题贡献独特智慧。”


“近年来禹州市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正以夏禹文明研究五大工程为抓手,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禹王庙、锁蛟井、古钧台、瓦店遗址作为重要文化标志,已成为高校研学、文化研究的热门基地,每年均有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及大禹文化学者前来调研,希望更多的高校、学术机构前来考察交流,共同挖掘禹州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刘月霞老师说。


河南大学此次大禹文化研学之旅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它不仅是学术探索,更是一种穿越千年的精神接力,令学子们清晰地看到了自身专业在解码历史智慧、服务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


当精密的数学思维与厚重的治水文化、火热的乡村发展实践相遇,必将激荡出创新的火花。河大学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离开禹王庙,他们心中已然埋下种子:未来,将以“数”为笔,以“统”为尺,在传承中华文脉、服务国家战略的壮阔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精彩答卷!


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编辑者:wanglongwei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