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禹州生活

华夏第一都的重要作用

2021-02-26禹州第一网编辑:xiaowang人气:


华夏第一都的重要作用

文:连城丨图:网络

历史一直在寻找“华夏第一都”。今称“华夏第一都”的城市有:偃师,安阳,夏县,禹州,登封,临汾,曹县等。多个第一,等于没第一。这样不但搞乱了历史,也使“华夏第一都”变得虚无缥缈毫无分量,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与意义。拨乱反正,制空全局,乃治国之要之首。“华夏第一都”是历史的坐标,国家的标志,民族的象征,重于泰山,怎可各执一词,草率行事!只有华夏第一国都,才能称之为“华夏第一都”。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史之大局,事关国之大局,更应有大局意识。否则,很容易得出偏面、错误的观点,甚至走进死胡同里出不来,必影响国之大局,其害大矣!只有站在更高的层面,用全局、宏观、发展的眼光,从主流、大局看问题,才能认识史之大局之重要性。

研究历史就是追寻文明的脚步,去探秘文化的本源。通过文化的崛起,实现文明的复兴。只有全面了解了历史,才能明白“华夏第一都”的伟大作用及重要意义。夏是中国第一个朝代,是中华民族的根,创造了刚柔相济、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孕育出政治民主、天下为公、开放包容、万邦和谐、绵绵不断的华夏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最深最远。因此,郑樵在《通志•上宰相书》中才会极力言之:“天下之理不可以不会,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会通之义大矣哉!……水不会于海则为滥水,途不通于夏则为穷途。”

文明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坐标。有了文明坐标,人们对历史、文化、文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会在潜意识里生成一套正确的定位系统,也就有了方向感,空虚、迷茫、焦躁的灵魂从此变得踏实、自信、宁静,文明之气郁郁葱葱矣。大禹是夏的建立者,全方位缔造了一个中国,为中华民族烙上了永久的文明印记,禹都之地则是这套定位系统的总枢纽。“华夏第一都”不但是历史之坐标,是一座会通于夏的桥梁,也是文明之坐标,是一座智慧的宝库。在华夏民族的根源之地树起文明的大旗,对唤醒华夏文明,让真正优秀的文化复活,实现民族复兴至关重要。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从中可知,夏商周的历史只有一禹,帝王百官以禹为典范,史清文盛人心正,而有“画地为牢”“路不拾遗”璀璨夺目的三代文明。春秋以来,人们失去了文明之坐标,迷失了方向,没有了“文明思想”,历史走向了不归之路。老子曰:“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竟,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

华夏第一都的重要作用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他向往“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空想社会,才有此偏激之语。黄帝与蚩尤、炎帝打得天昏地暗,死亡让人心变得简单。人有远近亲疏并非启于尧,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舜“子生五月而能言”,岂非人妖?禹“始有伦”,说明很好,而一千五百年以后之乱,自与“始”无关。

三皇应是原始社会,不能称之为治,乃口耳相传,非子独知也。黄帝之后的社会越来越糟糕,黄帝之前的社会更糟糕。三皇以前又若何?在子看来,只有空想社会好。“天下皆谓我道大”,子非驴非马之言,成了无聊者喋喋不休的空谈,人而多疑多奸多茫。孔子把原始部落社会称之为“大同”,把国天下圣贤治理的社会称之为“小康”,他向往的是部落社会,才会怀念禅让制,批判世袭制。孔子总是只见表象,禅让制其实就是家长制,对比细化一下不难发现,多数方面,世袭制都要优于禅让制。

“尧舜其犹病诸!”为大同,“禹,吾无间然矣!”为小康,哪个好?“克己复礼”,他要用礼仪道德捆绑人,乃鲧治水,人而多面多伪多欲。史为根,根不正,言必差毫厘,道伪儒迂法诈,文明思想被专制礼教等级禁锢,平等、自由、开放、发展的清泉枯竭,形成了谬之千里的历史。放弃伟大,选择平庸,只能迎接苦难。

《孟子》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盐铁论》记载:“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人们从苦难到安居乐业,从一无所有到有吃不完的粮食,从半野人到文明人,哪个好?人口在增加,社会在发展,物质在积累,没有国家的管理,社会不知要乱成怎样。

《礼记》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禹若满口仁义道德,百姓必会嗤之以鼻。“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孟子说的好啊,怎奈这样伟大智者太少了!

左丘明在《国语》里说道:“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主张像疏通河道那样来疏通言路。经济学专家茅予轼认为“大禹精神的精髓在于他的‘以疏代堵’”。堵可解一时之急,必成大患。疏则通,通则久成。治水如此,治国同理。不知夏禹不可言文明,不知文明不可言历史,不知历史不可言文化,不知文化不可言治世。只要弄明白了这四句话,就读懂了华夏文明,读懂了中国历史,读懂了中华文化,明白了怎样治国平天下。

大禹在方方面面都为人类树起了一个样板,其强大的作用力、深远的影响力无有能及者。老孔永远无法清楚他的品德有多么伟大崇高,永远不能明白他的文化精髓的边际在哪。老孔若能做到禹所做的百分之一,就不会再胡言乱语的夸夸其谈了。

华夏第一都的重要作用

舜赞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尧帝知其功,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赐号曰“禹”。黄帝、三皇若知禹功,只能自叹不如。老孔却不顾历史事实,用违道、倒退、偏面、微观、空想的眼光看世界,把大禹的成绩否定了,把国家的作用否定了,把夏商周树起的大旗否定了,得出许多偏狭错误的观点生事,憧憬美好的人类、睁眼瞎的历史完全相信了他们的谬论。

历史搞乱了,文明扼杀了,文化多元了,政治跑偏了,人心失控了,学术荒废了。人们失去了方向,便会生出许多的想法,于是有了各自为正的百家争鸣。争者,不同而斗也。口舌之争,最终引发武力之战,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杀人盈地。数百年的战乱把中国文化的精神打散了,把中华文明的大旗打落了,出现了人心不古再不古的倒退文明,换来的只能是满天浮云、弥江愁绪。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没有过上几天安稳日,皆史乱文乱之祸也。

孙中山曾叹言:“中国近两千多年文明不进步”。鲁迅愤怒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失去文明坐标,就是这么可怕!

文化不要听广告,更要看疗效。今日一个道,明日一个理,皆道理之贼,只会乱世。老孔之论若能治世平天下,他们在春秋就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失去工作的老子选择了浪迹天涯,成了名副其实的流浪者。孔子在鲁碰壁,满世界求仕,14年“干七十余君,莫能用”。老孔怎么也想不到,他们自相矛盾的三言两语,却成了秦之后政治的幸运儿。

世人都说老孔高,春秋不治反乱,战争打了三百年是谁的错?儒道兴,华夏文明一路滑坡,多灾多难的历史又是谁造成的?简简单单的仁道,人生而知之,言不增一分,匪言不减一分,反被颠三倒四七上八下的翻炒成高深莫测的千言万语,似是而非七零八落的仁道还存乎?鸟虫草木尚能应云意,况人乎!把简单之理引深繁杂高大化,是作茧自缚,人类若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必成大恶。汉炒来炒去,把狼炒来了。狼走了,唐并没有觉醒,接着炒。狼来狼去,炒出的却是一个“万恶的旧社会”。“打倒孔家店”把狼赶走没几天,再接着炒,还美其名曰:乱世出英雄,平世用儒术。

炒了几十年,结果又若何?无非是老生常谈,始终没炒出个子丑寅卯来,始终没出现仁道文明的曙光。原因是:仁道并不高大、神奇、玄妙、深奥,一个欲字即可把其打倒在地,还炒什么呢!文化是为政治服务的,学术是为了寻找真理。当真理被虚假遮蔽,政治必失去光明。为何不从国之大局、史之大局着眼,研究一下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学术不进步、文化不进步、政治不进步、文明不进步是谁造成的?乱世是如何形成的?反复之乱之因在哪?能不能走出仁道编织的牢笼弃伪信真?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总能把错当宝,把罪人当宝,总有一大帮吹鼓手把宝放大神化,巨大的泡沫遮天蔽日,将真理与光明吞没。一个社会的发展不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但求能在正确的路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永久。如果在错的路上“苟日新”,则会“日日错,又日错”。中国是一个最重视思想的国家,但却把最重要的文化抛之脑后,不看效果的高谈阔论那些无用文化,以至扭曲了思想。“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华夏第一都的重要作用

《老子》用5000言,把一个道字说的玄之又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学的越多,错的越远,《论语》把一个仁说的高深莫测。大道至简。大禹一张图囊括了一切的道,一篇《洪范》阐释了人世间一切的理。禹之文无虚重行,虚而道伪,行而道成。若禹,行不言之教,成不言之矩,简简单单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就是最高的道、最好的仁。大禹立道,老孔乱道;大禹解疑,老孔惑疑;大禹定业,老孔轻业;大禹创新,老孔复古;大禹实干,老孔无为。老孔与禹相比,月日之差,泥云之别,不可比也。

中国的历史正是不明白“四不知四不可”,一直在扛着错行走,导致华夏文明一直在下坡路上连续跌倒。孙中山因此提出了改错之革命主张:“中国人的错,便是走错了路……想要中国进步,不但对于政治,就是对于学问,也要主张革命;要把全中国人几千年走错了的路,都来改正,所以主张学问和思想都要经过一番革命。”纠错乃史之大局,是开创太平盛世之基础。把历史之错一一改正,可无为而天下也。

失去文明坐标,如同行走在丛林里,会迷失于丛林。许多学者从小格局看历史,把中国的衰落定格在明清时期,认为寻找中国近200年来落伍的原因,应当由这一时期开始,并把这种观点写进了教科书中。鉴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在人民大学设立了“清史研究所”,不想可知,几十人的专家团队,几十年的研究,只会徒劳无功。从明清寻找中国落后的根源,无论找多少,都不是主因,从而误导现实社会走向不正确的道路。中国从明清开始受到外寇的不断骚扰,只是果,其因不在明清,在唐宋,在秦汉,在春秋。

春秋起文化开始混乱,秦汉起政治变得昏暗,唐宋起信仰走入迷途。错误的文化制造出昏暗的政治,昏暗的政治造成信仰的迷失。文化、政治、信仰虽是独立的三个方面,但三者必须是相容相合相生统一的一个整体。也就是说,1+1+1=1。夏商周为什么成为文明的伊甸园,是因为三者相融相生互为一体。之后的中国产生的却是1+1+1=5、6、7的历史。数字越大,分歧越多,社会越乱,文明越差。多元,多变,多灾难。人云亦云能骗人,历史不会欺人。数典忘祖之灾难,血淋淋的历史该觉悟了!今人多为古人担忧落泪,何也?是多愁善感?或是顾影自怜?我想是:恨应更、多于泪。

只有看清史之大局、服从史之大局,中国的历史才能从丛林的迷雾中走出来。历史没有了文明之思想,今人同样失去了文明之坐标。一个世纪以来,疑古、否古把上古史搞的更乱,民族的根脉也斩断了,胡顾名正言顺的成了名教授。王城岗遗址、瓦店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并没能让历史稳下来,反而增加了不少吵闹。

1996年,国务院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200多个专家,历时5年,搞了一个夏商周年表,始终未能看到文明的模样。2001年,国家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年考古看到的只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影子文明。2020年11月,八部委联合启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国家为什么这么急!中国早已面临着内外双重考验。

当今世界,西方文明如滚滚洪流,势不可挡,西方文明中心论思潮在中国铺天盖地,中华文明在世界中的分量微乎其微,在中国的地位摇摇欲坠,西文东进带来的许多隐患越来越凸显,西方对中国的误解、抵触越来越大,贫富分化、思想多变、信仰迷失、精神空虚等问题造成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华夏第一都的重要作用

中国是文明古国,却始终找不到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哪,始终看不清中华文明是什么样子,始终不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导致文明传承无力,抗御无力,文化之乱、人心之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人对自身身份认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严重威胁到了国家安全与发展大局的稳定。多年的整顿治理,如鲧治水,治东溃西,疲惫不堪。有病必有因,有因而生根,治病要除根。人心乱,因在文,文之根在史,治乱应先稳史。

史稳,人心定,天下安。因此说,史之大局,乃国之大局,史乱必乱国,纠错稳史重于泰山。从全局着眼,抓住重点,尽快走出目前之困境,会通于夏,把历史的根接上,清晰、全面、高标准阐释中华文明,将中华文明从睡梦中唤醒,走进每个人的心里,让文明之树充满活力永葆青春,才是史之大局、文之大局、国之大局,考古、研史、学术都必须服从这个大局。夏禹是中国历史的定海神针,是中华文化的定海神针,是华夏文明的定海神针。禹都定,定一切。

确立“华夏第一都”,中国的历史将不再虚无,坚如磐石,中华文化将不再混乱,万元归宗,华夏文明将不再模糊,鲜活有力,民族之根将不再飘忽不定,深植于华夏大地。明确认定禹都,是大局所需,时代所需,其比准确的认定要重要千万倍。考古确定禹都的可能为零,必须走出这条死胡同,另寻它路,对禹都尽快明确认定。只有明确了禹都之地,方位确立了,中国的历史才能稳定,重塑历史、文化、文明之坐标。有了正确的身份认同标准,人在与世界的相处时才不会迷失方向,历史之错及西文东进带来的许多隐患也可微动謋解。

让世界读懂中华文明,是治西方敌视中国,联合打压中国之疾之千金方。让国人读懂中华文明,是重塑身份认同坐标,走向自信最快捷的办法。明确“华夏第一都”,会通于夏之义大矣!树起文明大旗,重塑文明坐标之义大矣!

史之大要是抓住关键点而制控全局,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使历史更乱。禹都乃史之关键点,文之关键点,国之关键点,失去关键点,必失史之大局、文之大局、国之大局。寻到“华夏第一都”,保护好民族的根脉,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才能根深叶茂,永葆青春,屹立不倒。

千百年来,禹都在哪,一直是个谜,引得历史与今人争论不休。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却说不出文明源头在哪,怎不让世界对中国古文明产生质疑,对夏朝的存在产生质疑。

任何时代的历史都无法与禹史相比,禹史没秘,中国的历史则索然无味。破译禹都之谜,应先了解钧台。《水经注》记载:“颍水经上棘城南,有颖水支流所出。其故渎经三封山北,渠中有泉出焉,谓之嵎水。东经三封山,东南历大陵西。陵上有启筮亭,夏启曾飨神于大陵之上。”人们认为这个启筮亭即钧台。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钧台在阳翟南十五里。

刘光辉先生为寻找钧台做了大量工作,是用大禹的精神在研究钧台,通过史料、地图、实地三统一,把钧台定在梁北镇黑龙庙村金山寨故址之上,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金山寨东有柏山,山上有文峰塔,虽无法考究建于何时,但历史非常悠久,塔为八角形,高16米,共五层,每层门头上都有匾额,分别刻着:凌云耸翠、云汉昭回、光照钧台、秀耸钧天、钧台毓秀,钧天、钧台赫然其上,莫非钧台近在咫尺?金山寨与柏山相距不过几里,无论是二者相比,还是二者与三峰山相比,称柏山为“大陵”更确切。

华夏第一都的重要作用

《郡县志》中说:“台在阳翟县西南十五里”,应为“阳翟县东南十五里”之误。柏山周围为平地,南邻吕梁江(早已干枯),风光旖旎,独立于钧天之下,是敬拜天神最佳之处,把钧台建于此的可能也是有的。柏山建的禹妃庙可能更早,里边供奉有女娇、女攸塑像,又叫二姨庙,又增加了这种可能。《帝王世纪》说:“钧台在阳翟县西”,此记载具体位置不详,因而缺乏可信度,应于否定。《管子》曰:“(夏)民乃知城郭门闾室屋之筑”,夏在建筑方面已大有进步,但钧台的建设不一定奢华宏大。今天的我们即便是站在了钧台遗址之上,或许也很难发现钧台的蛛丝马迹,钧台也许会成为一个不解之谜。

因“启筮亭”三字,人们便说钧台为启所建。启“曾飨神于大陵之上”,后人把钧台称之为启筮亭也在情理之中。《竹书纪年》记载:“元岁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汤踪禹迹》说:“(仲康)会中北近国之诸侯于钧台,即夏王位。”《有夏志传》载,少康“乃以明年壬午为元年元月,即夏王位,五庙,王诸陵,郊天祈地,祭九鼎,坐钧台而朝诸侯。遂为中兴首君。”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启、仲康、少康为何会于钧台搞那么隆重的敬神仪式?其因还得从禹说起。

在那个敬神非常流行的年代,禹尤其重视,他事鬼敬神很讲究,“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但也很简单,敬而远之。继位是大事,首先要做的是郊天祈地,与鬼神沟通,接受传递天帝的旨意告天下。钧台有可能不是大禹继位之时所建,是禹及夏民之前的敬神之台。但自禹在钧台敬神继位起,“钧台”就成了国之正坛、神坛,权力的象征,国家的标志。

大禹把帝位传给了益,启继帝位非名正言顺,仲康是在太康失政,将要被弈取代的情况下即位的,而少康是在艰苦的磨难中夺回了江山,他们要让天下归心,最好的办法是:步禹之迹,建都于禹之都,效仿禹于钧台祭拜鬼神,与天帝对话,以令诸侯。《吴越春秋》说:“舜崩,禅位于禹。禹服三年,形体枯槁,面目黎黑,让位商均,退处阳山之南,阴阿之北。

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状若惊鸟,扬天骇,鱼入渊,昼歌夜吟,登高号呼曰:禹弃我,如何所戴?”(商周对禹的尊崇也从未减弱过,“咸有九州,处禹之堵”、“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商书》,“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周书》。)禹对世人的影响太大了,利用禹的威望与影响力,于钧台令诸侯是必然之事。钧台若是启所建,缺乏这样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仲康、少康对钧台也不会那么敬畏。山东禹城乃大禹之城,也有钧台之说,人们把大禹事鬼敬神之台,称之为钧台,应是借用禹州钧台之名,是禹城人民对禹的一种思念。

华夏第一都的重要作用

禹州有“夏亭城”,禹城有“禹王亭”,禹州有“禹王庙”,禹城也有“禹王庙”,皆因禹。因此说,“钧台”乃禹所建,是中国由民族史步入国史的见证者,是华夏文明冉冉升起的地方,是国家的标志,是神权的象征,是禹都阳翟的铁证,是华夏第一都的信史。

《世本》说:“禹都阳城,在大梁之南”、“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禹都晋阳,及后乃迁安邑”。《帝王世纪》曰:“禹自安邑都晋阳,曾孙帝相迁帝丘,子少康中兴还乎旧都,复禹之迹也”、“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依据这些观点,再过千年万年,也难解禹都之谜,中华民族的根就会一直飘忽不定,中国的历史就会一直混乱下去。

今人依据史料把禹都定为:高密、阳城、阳翟、平阳、安邑、晋阳,处处是禹都,禹都对中华民族的作用力、影响力会大大降低,有弊无益。禹在位8年,建都在6个地方,显然大误。我们不是继续错误,只有改正错误才有利于历史的稳定。夏朝刚刚成立,国家初建,体制始创,人心刚安,百业待兴,为了稳定民心,禹是不会迁都的。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更不会兴土木再建新都。《太平御览》说:“禹尝据一馈而七起,日中不睱饱食,曰:吾不畏士留道路,吾恐其留吾门庭,四海民不至也。”

禹继位之时已93岁,精力有限,根本没时间迁都。禹在位期间,风调雨顺,没出现天灾人祸,又没发生过战争,徙都之外在条件不具备。古人应与今人一样,对真正的禹都在哪无法确定,只能把口耳相传的几个都地记录下来,以便后人甄别。“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或在”,不确定也。“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禹让位于商均,到阳城(登封)隐居,而非建都在阳城。《诗经》有云:“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迹”。

古人把大禹走过的地方称为“禹域”、“禹迹”、“禹堵”,因为大禹的言行、精神、伟大走进了人们的心里。人们把大禹巡狩之时办公居住过的地方称为“夏居”、“禹都”、“禹王城”,这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敬爱、骄傲、自豪。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真正的禹都只有一处。

《史记》引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在阳翟”。《帝王世纪》载:“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县是也。”《水经注》:“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汉书》颍川郡阳翟县下班固自注:“夏禹国”。应劭曰:“夏禹都也”。《纲鉴易知录》说:“夏后禹元岁,春正月,禹践天子位于韩。”阳翟乃韩之地也。(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公元前370年韩复迁都阳翟。公元前230年韩被秦所灭。)《汤踪禹迹》记载:“禹为天子,凤凰出于荆山,来仪于阳翟。”“天子”在“阳翟”。《路史》:“少康复禹之迹,以绍都于栎(阳翟)。注曰:阳翟有少康城。”《太平环宇记》曰:“阳翟县康城,少康故邑,盖纶近阳翟,本禹旧都。”《禹迹汤踪》:少康“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禹都在阳翟。《史记》曰:“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吴越春秋》曰:“国号曰夏”,禹若在阳城、晋阳等地继位建都,国号曰夏,显然不妥。禹州夏称夏、夏地、夏邑、夏国、夏禹国,在夏之地立都,国号曰夏,顺理成章。如此种种,都可确定禹都在禹州。

《五子之歌》唱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大禹身为帝王,吃的是百姓饭,穿的是粗布衣,住的是简陋屋,时时处处把敬民爱民护民养民放在第一位。大禹虽建都禹州,但政府办公场所却是十分简朴,这也是禹都难寻的一个原因。

华夏第一都的重要作用

大禹出生在禹州,还是四川,其谜待解。但可以肯定:大禹成长在禹州,封地在禹州,建都在禹州。大禹虽葬于会稽,而大禹的根在禹州,大禹的魂在禹州。禹州不但是禹之都,也是启、太康、仲康、少康立国之都,是夏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中华民族之根在夏朝,夏朝的根在禹州;华夏文明之根在夏禹国,夏禹国在禹州;中国文化之根在大禹,大禹的根在禹州。

禹州在历史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命名禹州为“华夏第一都”,在华夏民族的根源之地树起文明的大旗,对重建史学体系、文化体系、文明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驱邪扶正、固本清源、凝聚史脉国脉文脉血脉人脉气脉,对唤醒华夏文明,让真正优秀的文化复活,实现民族复兴意义十分重大。“华夏第一都”,一块小小的牌子,却重于泰山,产生的作用大的不可估量!

禹州古称“夏禹国”,周末改称“阳翟”,金称“钧州”,明朝改称“禹州”。历史文化的千年熏陶,使禹州的古老文化资源凝重而深邃、广博而浩繁。禹州不仅是一座远古信息的生态园,更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宝藏库。大禹文化研究会认定的大禹遗迹、遗址、遗物就有一百多处,禹王锁蛟井、禹王庙、拉王庙、古钧台、禹王山、诸侯山、禹王碑、钧阳宫、启娘庙、禹妃庙、大禹渡、禹母洞、练兵洞、楼洞、夏禹故宅、夏社坛、夏文化遗址、夏禹浮雕、具茨山岩画,大禹故事一百多种,大禹文化更是遍及城乡村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使“华夏第一都”形成了一条“会通于夏”的绿色通道。

大禹之州收纳了太多历史的烟云和文化的精华,组成了一部历史的纪录片。人们的一切苦难都会在记忆中隐退,唯有那一段段千年的影像依旧清晰,随时会在行人的前方出没。风来,雨过,鸟鸣,花语,都会留下轻柔的痕迹,伴随着颖河之潺潺,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让人沉思流连。在这片古老、神奇、厚重的土地上,以夏为坐标,让中国的历史活起来,让优秀的文化动起来,让文明的大旗飘起来,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是国家的责任。

只有了解了历史,才能明白根的伟大意义;只有读懂了中华文明,才能知道大禹对整个人类意味着什么;只有让伟大走进人的心里,才能成就改造中国及世界之愿。

1982年香港中文大学召开了夏文化研讨会。1990年美国洛杉机加州大学召开过夏文化研讨会。2010年以来,日本举办了多次夏禹文化研讨会,第五届日本“全国禹王峰会”先后邀请中国、台湾、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美国和法国的大禹文化研究者共同参加研讨,使夏禹文明跨越国界、超越时空受到世界认可,使大禹文化成为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大禹不仅是中国、日本、韩国人民心中的治水之神,也成为了东方乃至全世界的政治之神;大禹不仅是一面文明的大旗,文化的大旗,英雄的大旗,榜样的大旗,也是一面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合作、开放包容、和谐民主、平等自由、天下为公的大旗。大禹这面伟大的旗帜,树的越早举得越高越能给中国及世界人民带来福祉!

转载请注明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 凡本网注明"来源:禹州第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禹州第一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禹州第一网,http://www.yuzhoufirst.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6月5日禹州市电信诈骗发案通报

6月5日禹州市电信诈骗发案通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