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中大地,禹州市,一颗看似普通的红薯,正经历着从田间“土疙瘩”到市场“金名片”的华丽蜕变。这里,红薯种植的历史可追溯至三百多年前,红薯加工亦有逾百年传承。依托当地山岗地土层深厚、弱碱性、富含钾元素,极适宜高淀粉薯类生长的独特自然禀赋,禹州孕育出了享誉四方的“三粉”(粉条、粉皮、鲜粉条)产业,素来享有“粉条之乡”的美誉。如今,这颗承载着历史与乡愁的“小红薯”,在科技赋能、政策护航与市场开拓的共同驱动下,已华丽转身,成长为年产值突破35亿元、带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破茧:告别作坊,
曾几何时,禹州的薯类加工是典型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从选薯、清洗、粉碎提取淀粉,到打糊、漏粉、晾晒,每一道工序都依赖匠人的双手和经验。这种传统工艺虽能赋予产品独特的风味与口感,却也面临着效率低下、产量受限、品质受天气和人工因素影响波动大等难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变革的号角已然吹响。近年来,禹州市将“三粉”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众多企业敏锐把握机遇,纷纷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动产业从传统手工向现代化、智能化大步迈进。
走进位于禹州市朱阁镇的河南省盛田农业有限公司,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内景象一新。全自动粉条生产线高效运转,替代了昔日繁重的人工劳作。“这条智能化生产线,只需要5名工人操作监控,日产量就能达到8吨,效率相比过去纯手工制作有了质的飞跃。”盛田农业百年粉坊的老师傅们,如今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品质把控和工艺传承上,密切注视着机器的稳定运行,确保传统风味与现代效率的完美融合。
更令人瞩目的是禹州市汇康薯业有限公司投建的“智能化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加工项目。该项目集红薯清洗、粉碎、淀粉精细加工、粉条生产、包装于一体,实现了全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它的建成投产,标志着禹州薯类加工产业正式跨入了智能化生产的新纪元,为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禹州市本土已培育出近200家具备相当规模的“三粉”加工企业。2024年,全市共加工鲜薯80万吨,生产淀粉20万吨。加上外购的红薯淀粉,禹州全年加工生产的粉条、粉皮、鲜粉条总量超过30万吨。一个覆盖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已然形成,全链条年产值成功突破35亿元大关。
强基:源头创新,
产业的腾飞,根基在源头。禹州深谙此道,将科技创新的触角首先延伸至种植端,致力于解决传统种植的痛点,为下游加工提供优质、稳定、高产的原料保障。
在禹州市浅井镇二郎庙村,王红涛经营的脱毒红薯苗繁育基地里,技术带来的变化清晰可见。“传统红薯种植最大的问题就是病毒积累,导致品种退化、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王红涛介绍道,“我们基地采用先进的脱毒育苗技术,有效清除了薯种携带的病毒,培育出的脱毒种薯不仅抗病性强,亩产量更是大幅提升,能达到8000至10000斤,远高于普通品种。”这显著提高了种植效益,激发了薯农的积极性。
位于古城镇唐凹村的功夫家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则展示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威力。合作社应用这套先进技术培育出的薯苗,茎干格外粗壮,移栽后成活率高,结出的红薯个头均匀、淀粉含量稳定,产量十分可观。这些优质薯苗不仅满足了禹州本地薯农的需求,也吸引了众多外地种植户慕名前来采购。
禹州市相关部门在育苗环节持续发力,积极引导薯农和育苗企业采用水肥一体化、杯苗扩繁等先进技术,不断提升红薯育苗的质量与效率。据了解,仅今年一季度,该市红薯育苗面积就达到了1000余亩。如此规模的育苗能力,完全可以保障全市14万亩春薯的种植用苗需求。在品种推广上,禹州也下足了功夫,重点推广了济薯25、烟薯25等8个优良品种。这些品种既有高淀粉型,满足传统“三粉”加工对淀粉含量的高要求;也有优质鲜食型,适应日益扩大的鲜食消费市场。如今,禹州已成为重要的红薯种苗输出地,每年销往全国各地的优质红薯苗高达1.35亿棵,创造产值超过1000万元,从源头上为全国红薯产业的提质增效贡献着“禹州力量”。
蝶变:多元开发,
“土疙瘩”变身“金疙瘩”
智能化生产不仅提升了效率,更为产品创新和多元化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禹州的薯制品早已跳出了传统粉条、粉皮的单一范畴,向着精深加工和高端市场阔步前行。
来到禹州市紫烨红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琳琅满目的红薯制品让人目不暇接:色泽晶莹剔透的红薯蜜饯令人垂涎;个头饱满、透亮诱人的冷冻烤蜜薯方便即食;散发着天然麦香与薯香的红薯馒头健康营养;金黄拉丝、香气扑鼻的芝士焗红薯更是色香味俱全的融合创新……“我们现在的产品线非常丰富,主要分为传统粉制品、即食休闲食品、健康主食、烘焙原料、创新融合菜品五大类,开发了十几个具体品种。”紫烨红负责人魏金刚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所有产品都精选优质红薯原料,品质上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尤其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
紫烨红的创新步伐并未停歇。他们敏锐捕捉健康消费潮流,积极研发符合“药食同源”理念的新产品。薯条、冰冻烤薯、芝士焗紫薯等10余款新品,不仅口感新颖独特,更赋予红薯健康、时尚的品牌内涵,正逐步打开高端消费市场,为传统红薯产业注入了全新的品牌基因和活力。一颗普通的红薯,在精深加工的魔法下,身价倍增,真正从“土疙瘩”变成了附加值更高的“金疙瘩”。
护航:政策发力,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有力的政策扶持和良好的营商环境。禹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粉”产业转型升级,成立了专门的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专班,着力构建高效服务体系。
该市创新性地建立了“三库两清单一台账”服务体系:“产业政策库”全面梳理归集了国家、省、市各级涉及农业补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金融支持等4大类共12项惠企政策;“企业库”精准收录了全市78家重点薯制品加工企业信息;“项目库”则动态储备了一批总投资额达6.2亿元的重点产业升级和延链补链项目。“需求清单”聚焦企业实际困难,精准对接企业在用地、融资、设备升级、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诉求;“工作清单”则明确了当前阶段产业发展的8项重点任务,包括龙头企业培育、绿色食品认证推进、地理标志申报、市场开拓等。“一台账”抓落实,建立详细的工作台账,对各项重点任务实行清单化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确保各项扶持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这套体系如同一张精准的服务网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政策的红利正在不断释放:盛田农业等企业新申报的5个红薯制品绿色食品认证,目前已有3个成功获得批复,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品牌提升带来的市场溢价和竞争力增强。更值得期待的是,“禹州粉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认证工作已进入关键的申报阶段。这一认证若成功获批,将填补禹州市以红薯为原料的加工农产品在地理标志保护领域的空白,极大地提升了“禹州粉条”的品牌价值、市场认知和保护力度。
盛田农业负责人孙继周对政策带来的助力感触颇深:“得益于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保障,我们近几年与胖东来超市等大型知名商超签订并续签了大批量的粉条、鲜粉供货协议,常年稳定供货量达到100多吨。今年3月份,我们还与郑州市的一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专门为其量身打造了一款包含粉条、粉皮、焖子、淀粉等特色产品的‘禹州风味’伴手礼套装,市场反响非常好。”他脸上洋溢着自豪与信心。
通达:链通全球,
线上线下销路广
产业的活力,最终体现在市场的认可上。禹州“三粉”产业在深耕生产端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拓展销售渠道,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国内国外并进的立体化销售网络。
随着与胖东来超市、景田中央厨房等知名企业和餐饮供应链巨头合作的不断深入,禹州薯制品在高端商超和餐饮渠道站稳了脚跟。与此同时,敏锐捕捉电商浪潮,禹州积极搭建线上销售平台,成立了专门的电商培训中心,着力培养专业的电商运营和直播销售人才,让淘宝、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成为禹州红薯制品走向全国千家万户的“高速公路”。
销售模式的转变是革命性的。过去,禹州粉条主要依靠“线下走街串巷叫卖”或批发给中间商。现在,“线上全网热销”已成为新常态,有效带动了重点薯制品企业的销售额稳步快速增长。
盛田农业的线上销售成绩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作为拥有“中华老字号”荣誉的企业,盛田农业始终坚持“原质、原味、原生态”的产品理念,其纯正的口感和可靠的品质深受消费者信赖。今年1月份,盛田农业举办的一场线上直播带货活动,短短一小时内就狂销粉条超过1万单,直播间交易额高达40余万元,充分展现了“老字号”触网后的强大爆发力和品牌吸引力。
品牌价值的提升也为开拓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目前,“禹州粉条”和“禹州紫薯粉条”两款代表性产品已被成功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库,并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这不仅是品质的背书,更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如今,禹州的优质粉条已经成功出口到美国、英国、韩国等多个国家,让全球的食客都能品尝到来自中国禹州的独特风味,真正实现了“禹州粉条,香飘世界”。
编辑者:wanglongwei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