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因煤而兴到因陶而名,禹州市神垕镇槐树湾村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蜕变。这一转变,离不开一位扎根乡土21年的“领头雁”——村党支部书记赵红伟。他深挖文化根脉,以产业破解发展困局,带领村民将曾经闭塞的山村打造成产业兴、环境美、人心齐的文化产业高地,让古老村庄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在禹州市第十三届钧瓷文化旅游节即将举办之际,记者对这位国家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进行了专访,看他如何以初心与实干,唤醒沉睡的乡村,写下一份充满温度的振兴答卷。
记者:赵书记,近年来,槐树湾村从普通村落跃升为“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您认为最核心的转变是什么?
赵红伟:最核心的,是党建这条“红线”贯穿了文化振兴的全过程。以前大家总觉得文化很“虚”,现在不一样了。党员带头盘活资源,把老窑洞、闲置房屋改造成陶艺工作室,打造“创客基地”,吸引了34户陶艺家入驻,连“裸烧砂锅”都成功申报市级非遗。我们还依托党史馆开展“四史”学习,通过主题党日宣讲政策,每月组织反邪教宣传,让村民真切感受到:文化也能变成“摇钱树”。
记者:槐树湾村如今以“国际裸烧陶艺村”闻名,但早年这里其实是靠煤矿起家的“富裕村”。从“挖煤”到“玩陶”,这场转型一定充满了挑战?
赵红伟:难,真的难,难到夜里睡不着。上世纪90年代,我们村靠煤矿富了一阵,办公大楼、教学楼都盖起来了,村民腰包鼓鼓。可资源枯竭之后,村子一下子就垮了。还有村民问我:“红伟,这矿也开不了,往后咱靠啥吃饭?”这话扎心啊。
转机出现在2016年,市里脱贫攻坚工作队一句点醒:“你们村老房子多,还有濒临失传的裸烧砂锅手艺,这都是‘金宝贝’!”一开始大家都不信,“烧窑能当饭吃?”我就带头把自家老窑洞腾出来,免费给外地陶艺家使用,帮忙跑手续、找原料。村里统一规划,整修老房,以每间400元租给创客。2018年基地刚成立,只来了3户陶艺家。我天天和他们聊创作、解难题——电不够,协调装变压器;路不好,带头修水泥路。如今基地已有34户陶艺家,外地人比本地还多。看着窑火重燃,我觉得,这条路走对了。
记者:如今村里有创客基地、民宿、采摘园,但材料中也提到“基础设施不足”“业态单一”等问题。下一步如何补齐这些短板?
赵红伟:这些问题我们非常清楚,也正在推进解决。
首先是基础设施“硬联通”。谋划修建13.8公里的大龙山旅游步道,全部石材铺装,途经雷鼓石、压妹台等古迹,让游客在登山观景中了解村里的历史文化。同时,把老村委会大楼改造成2400平方米的“创客工场”,可举办陶艺论坛、文创展览等。
其次是业态“软提升”。目前村里只有一家民宿,接待能力有限。我们正在推进“喜窑民宿”项目,将33孔窑洞改造成客房、餐厅,配套采摘园,让游客体验摘果、烧陶、住窑洞的“一日游”闭环。还谋划举办“槐花节”“裸烧陶艺节”,邀请云南养蜂人进驻,让游客赏槐花、买蜂蜜,带动村民销售土特产。
最难的其实是人才。村里急需懂运营、懂文创的年轻人。我们打算和许昌学院合作,建立教授工作室,请专家教村民做电商、搞设计,还计划推出“创业补贴”,吸引大学生回乡。乡村振兴不是靠一两个人,要让更多人看到希望、愿意留下。
记者:从“煤矿村”成功转型“文旅村”,荣获诸多省级、国家级荣誉,您觉得槐树湾村的经验对其他乡村有何启示?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些年的奋斗,您会怎么说?
赵红伟:谈不上启示,就是摸索出一条“靠山吃山,但不吃老本”的路。很多乡村都有“宝藏”——或是老手艺,或是好山水,关键要沉下心去挖掘、培育。如果我们还死守煤矿,现在可能还是“空心村”,但转身做文化、做生态,村子就活了。乡村振兴不能盲目跟风,得找准自己的“根”,把特色做透。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守住窑火,更守住人心。”窑火是钧瓷手艺的根,人心是乡村振兴的魂。这些年来,我们不仅修了路、建了民宿,更重塑了村民对家乡的信心——从怀疑“烧砂锅能致富”,到主动出租老房、开办农家乐,大家觉得有奔头了,这比任何荣誉都珍贵。未来,我希望把槐树湾建成“千万工程”的样板村,让更多人看到:农村也可以有文艺范,也能过上好日子!
编辑者:wanglongwei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