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满禹州市神垕古镇,千年窑火依然炽热。匠人执泥塑形,窑炉中“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奇迹正在上演。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瓷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
如今,在禹州市委、市政府的精心培育下,这项古老技艺正以产业为基、以创新为笔,书写着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新时代篇章。
●守文脉之根 筑产业之基
钧瓷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被誉为“国之瑰宝”。禹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指示精神,将钧瓷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重点培育,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
在禹州,200余处宋元时期钧窑遗址星罗棋布,钧台钧窑遗址、神垕钧窑址、扒村窑遗址等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着宋元时期钧瓷巅峰的文化脉络。作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千年陶瓷古镇,神垕镇至今窑火旺盛。
目前,禹州市已形成规模庞大的美术陶瓷产业集群,拥有美术陶瓷企业32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4家,钧瓷企业200家,年产销量超220万件,年产值达26亿元,带动就业3.2万人;美术陶瓷产业形成完整格局,产品涵盖20多个品类,年产能超2亿件套,产值达46亿元,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规划引领 擘画发展蓝图
面对新发展机遇,禹州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谋划,成立钧瓷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专班,出台《钧瓷和美术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及《2025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2025年建成钧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体系,2027年建成钧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区,2030年将神垕镇打造为“国际陶瓷小镇”和“世界陶瓷艺术圣地”。
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地重点推进文化溯源、强链延链、文旅融合、品牌提升、人才培育和钧瓷及美术陶瓷联动发展六大工程,系统构建钧瓷产业生态体系。
●育人才之脉 强创新之力
禹州市加强与高等院校战略合作,推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在禹州建立创作中心和实践基地,全方位培养钧陶瓷行业所需人才。
目前,禹州市已培育出4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名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和267名省级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大师等,形成大师领航、梯队跟进的人才矩阵。
禹州市积极探索“产业+创意+艺术”的新质生产力模式,坚持“阳春白雪”与“走进百姓”并行,一方面依托孔家钧窑、大宋官窑等龙头企业打造高端艺术品,另一方面开发茶器、香具、花器等文创产品,让钧瓷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搭乘数字经济快车,当地大力发展电商直播。借助中国北方瓷区抖音电商直播基地,不少钧瓷企业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创新赋能下,禹州市102件钧瓷作品成为国礼,禹州市钧瓷品牌连续4年跻身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价值前列。
●文旅赋能 塑造沉浸体验
产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正处于转型期的神垕注入新动能。依托神垕古镇4A级景区,打造开窑仪式、窑神祭拜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建设槐树湾陶瓷主题民宿、杨岭创客基地,让游客在观、玩、学、购中感受钧瓷的魅力。
神垕古镇明代瓷窑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博物馆的建设,进一步夯实了禹州陶瓷的历史地位;传统仪式窑神祭拜转化为文化IP,成为塑造陶瓷精神打卡地;百家“工美茶馆”的打造唤醒了古镇新的生活方式。
如今的神垕,已形成以钧瓷为核心,融合美术陶瓷、文化旅游等多业态发展的产业格局。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神垕古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增长30%。
●节会为媒 扩大品牌声量
即将举办的第十三届钧瓷文化旅游节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禹州市积极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合作,引入高端资源,扩大钧瓷文化影响力,通过举办学术交流、工艺大赛、专题展览、文旅消费、非遗展演等系列活动,持续提升钧瓷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从钧台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到国际展台上的惊艳亮相,从师徒相授的古老作坊到智能温控的现代化窑炉,钧瓷作为河南文化产业守正创新的典范,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双重使命。禹州市正以钧瓷为笔,绘就一幅传统与现代交汇、文化与经济共荣的绚丽画卷,为中原更加出彩写下灼灼注脚。
编辑者:wanglongwei
分享到: